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接受记者专访
去年,上海市正式开始实施“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在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中,上海明确在未来三年的第一阶段内市级财政将投入36亿,到2020年的第二阶段则继续加大投入,使上海高等学校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一个新水平,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1月24日,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市长杨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提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本报自1月25日起推出“大学校长访谈录”,请大学校长们畅谈高等教育发展方略。昨天接受专访的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在专访中,他指出,上戏要树立师生的高峰和高原,上戏推进“艺术专业工作室模式”和对学生进行“定制式的培养”,就是在这方面有益的尝试。
注重艺术普及,更着力培养艺术精英
记者:杨雄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而上海市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编制过程中也提出要提升高校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着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类专业高校,对此目标将有什么样的规划?
韩生:上海戏剧学院现在正在制定“十三五”的相关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高校是一个金字塔的塔尖,现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正在走向平行。按照国家预测,到2030年,高等教育规模会与基础教育达到平行。即有多少中小学,就有多少大学,也就是学生百分之一百可以读大学。到2050年,是高校多于中小学,因为当时终身教育体系已经实现。高教从过去是金字塔,后来变成了矩形,最终会变成倒梯形。
上海戏剧学院作为一所知名的艺术专业院校,过去在教育资源稀缺的阶段,上戏是宝塔尖。但是在未来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阶段,上戏会融入这个矩形或者是倒梯形的大环境之中。上戏当然会做艺术普及的事,通过开放各种平台,通过上戏师生的社会普及工作,让公众了解艺术的现状,培养他们对于艺术的兴趣,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但上戏的目标绝不会仅止于此。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很多学校都可以做艺术普及工作的时候,上戏就更要发挥一所艺术专业院校的独特作用。也就是艺术专业精英培养和艺术实验创新的引领。就需要着力于尝试艺术的转型与创新。上戏现在正在制定“十三五”的相关规划,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关注,是上戏的一项重要考虑。
“大师工作室”和“定制式培养”
记者:您刚刚说上戏今后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培养艺术专业精英培养和艺术实验创新的引领。现在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高校要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其实也就是要推进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对于前沿学科的研究探索。上海戏剧学院在此方面有些什么具体的计划吗?
韩生:艺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是更加公共化也更加个性化。艺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上戏这几年推出的“艺术专业工作室模式”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在过去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大师工作室”的意义和价值。“大师工作室”必须有很高的门槛,要开工作室的教师必须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得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是只看工作的资历,不是成为什么教授或者院士就能设立“工作室”。同时,“专业工作室”不会只有一个,可能有同一个专业的两个工作室,但是观念完全相反。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来选你,你也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现在上戏的“专业工作室”有21个,各个专业方向不一样的,比如舞蹈有中国舞、现代舞、芭蕾,表演,设计,现代艺术等。未来还会不断增加。
记者:“艺术专业工作室计划”树立了教师中的高峰高原,那么对于学生呢?
韩生:从格局上来说,上戏正在尝试跨学科发展,也就是说不是某一门学科的单一发展。艺术现在正在走向综合性,一门艺术可能划归或者依托于某一学科,但今后必须借助高复合型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艺术是服务于大众。但是大众又是多元的。群众对于艺术的需求也是个性化的。也就是说,艺术是分众的。所以上海提出教育理念是“为了每一个人终身发展”,未来对学生要进行“定制式的培养”。一个学生制定一个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以使上戏的艺术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天性,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要。
“当你自我实现时,你就是精英”
记者:今年上海市要重点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各种措施来鼓励更多青年投身创业。近年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上海戏剧学院今年在这方面会有什么考虑?
韩生:按照现在创新型社会的规律,现在毕业的学生他们就业所从事的领域,根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有50%都是新创的。过去就业那种有现成岗位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强调是“每一个人”,从理论上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是被淘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他可能学的是某一方面,走不下去,但他可能在另一方面显得很突出,他又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都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就业时就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支撑自己的生活。
记者:有了“每一个人”的认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什么变化呢?
韩生:过去我们判断一个学生怎么样,都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会实行淘汰制。比如舞蹈,有的学生再怎么培养也不会成为舞蹈家的,过去人们会认为对这学生的培养是失败的。但是他们从小就学舞蹈这么多年,对于这样的孩子,你说他们是优质资源,还是劣质资源?在全国能找出多少个有这样经历的孩子?他有这样的经历,有这样的积累,他获得了别人所没有的条件。他可能不能成为一个舞蹈家,但是他对于舞蹈艺术的深入的理解,却可能是他的独特优势就业优势所在。因为舞蹈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而是一个专业链,链条的每一环都需要人才。过去对于舞蹈有深入理解的人是缺乏的,这时他就获得了就业的条件,把别的短板补上,就可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
在上戏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这种独树一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这时我们对上海的中长期教育口号叫“为了每一个人终身发展”就要有更深入的理解。过去我们强调专业“精英教育”。现在回过头来看,什么是精英,当你自我实现时,你就是精英。未来竞争的色彩会越来越淡化。我对老师们说,你们之间实际上没有竞争,都是共赢,因为平台足够大,大到你根本完不成。一辈子都做不完。你做完你自己的那一点事就够了。我们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哪里,让他知道。
培养未来的公众人物,更要注意德育
记者:和其他的综合类大学相比,上海戏剧学院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两天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对文艺作品“审怪”、“审丑”的现象批评颇多,这当然与文艺工作者的作为有很大关系。同时,近年人们对于一些文艺工作者的品行也有不少看法。上戏今后在教育学生审美和高艺德方面会有审美具体的办法?
韩生:审美这个概念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长。现在越来越看到审美在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审美的背后是对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这时候,艺术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开始变得直接起来。所谓审怪,审丑,都是用的好奇心、吸引力来代替了价值观。比如电台讲究收视率,报纸以订户多少,其实真正的价值引领关注不够。
过去艺术家用怪、丑的东西,引起了注意,在商业上实现了成功。当然,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怪的,需要科学深入研讨来确认。但是我们还是要强调价值观的引领。这一点作为艺术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上应该更为关注。在毕业典礼上,我和学生们讲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专业决定了你将来越成功就越会成为公众人物,这时你的行为你的举止都是影响社会的价值,你的优点你的缺点也会得到放大。这时就要自我约束,就要思考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上一篇:德国福克旺根艺术大学校长来访
下一篇:2025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学院韩国直升班(3+2)招生简介